Friday, May 31, 2024
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道
Wednesday, May 29, 2024
引用跟抄襲
Tuesday, May 28, 2024
老歌新唱
好的曲子,音樂,就算原創作者,原唱者,或原來演奏者不在了,還是會有後世的人,繼續傳唱,流傳下去。好的東西失傳了,是一種無法彌補的損失。
大多時候後世的人,對舊的音樂,曲子,是儘量照樂譜上的標示,來演奏和演唱的。可惜一些歌曲因為原唱者的唱腔,有時無法完全複製(像那些寫給閹人歌手的曲子,現在就沒有男性歌手能夠詮釋),或者一些需要特殊的樂器,才能演奏的樂曲(例如帕格尼尼那把他自己調整過,除了他本人以外,沒人能夠使用的小提琴)。於是就有老歌新唱的出現,有的人也稱這個叫做老歌新詮釋。
老歌新唱,或老歌新詮釋,給了後世的演出者一些彈性,他們可以加入自己對這個音樂的想法。聽眾其實也是很主觀的,有時也會因為“聽起來不錯”而接受演出者的詮釋。如果原創者不在了,就沒有所謂正確答案,“聽起來不錯”是可以接受的。
原創者還在,甚至在現場,有時會比較尷尬。羅西尼一次在現場聽了一位花腔女高音的演唱他的作品,正巧這位想炫技,搏版面的女高音把她自己部分的花腔詠嘆調改得面目全非(故意多唱拍子,或者自己加入炫技的轉音),來炫耀自己的能力,羅西尼之後於是諷刺的詢問這位女高音唱的是誰的曲子。
為賦新詞強說愁,也會為老歌新唱帶來一些困擾。一些敘說生活經歷的音樂,由沒有類似經歷的,或是音色不合適的演出者來詮釋時,就會有聽起來怪怪的的感覺。這在年輕人,甚至是小孩子,嘗試一些應該由成熟人士演出的創作時,尤其明顯。例如說在長恨歌中,應由男中音演唱的唐明皇,卻由男高音來唱,就會被說這個唐明皇好像年輕了幾十歲。
演出者一般都會挑戰自己,嘗試一些不是自己擅長的音樂,立意是良好的。只要詮釋能夠被接受,就是一個好的音樂演出了。音樂的表現,因為聽眾主觀的反應,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,聽起來悅耳動聽,那就皆大歡喜了。
Monday, May 27, 2024
為賦新辭強說愁
所有的創作都強調靈感。
新世紀音樂大師喜多郎,從為NHK紀錄片絲綢之路作曲而聲名大噪,之後持續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。他說他並沒有受過正規音樂訓練,而是信任自己的耳朵和感覺,經由靈感的觸發來創作。他也說他的音樂是他寫的,但不是他作的。
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。一次我作為一位長輩追思會的司儀,而準備需要的稿子。開始時腦子一片空白,是在聽了五月天的隱形的紀念,以及陳奕迅的好久不見之後,有了一些感觸,稿子於是開始成形。
我太太常問我,平時看我寫作挺快,為什麼寫個卡片,卻往往卡殼,最後千篇一律,草草幾句收尾。我覺得如果創作是一份工作,尤其是重複的工作,時間和生活的壓力,會迫使創作的人無法順利創作,越急越沒有靈感。是的,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情況就會出現。天才音樂家如羅西尼以及董尼采第,也有被催樂譜的人陪伴逼迫著完成作曲的窘狀。
現在影音網站的創作人,為了創作而製造情節,於是造假的情況時有所聞。創作的人,相信也都希望能像喜多郎一樣,需要創作時,靈感一來,作品泉湧而出。現實(或者是群眾壓力)是壓垮創作的稻草,在需要時間內完成製作的最高原則下,創作就會參差不齊了。
有時回來看看舊的創作,也是個好方法。溫故知新,能夠觸動新的靈感。有時則是會看到一些能夠更動改進的部分,讓舊的創作看起來更好。老歌新唱也是相同的道理。
創作人難免為賦新辭強說愁,但如果能溫故知新,就能夠在創作路上繼續前進。
Friday, May 24, 2024
年輕並不是本錢
最近聽到一些聽起來很熟悉的話,"這等我有空再做"。是的,這句話我也說過。
"趁還年輕就要拚",是勵志的話。是的,這句話我也說過。為了這個最高原則,很多事情都不被考慮。反正受傷很快就能恢復,最多就是短暫休息,就能繼續打拼。於是許多人犧牲了健康,透支了體力。
"出來混是要還的",不,不是這句話。是"借的東西是要還的"。是的,這句話我現在常說。包括體力,預支了以後還是需要還的。如果還還得起,那就上上大吉,如果還不起了,那就只有悔不當初,懊惱的份。
有趣的是,人們都是要到了有危機感的時候,"這我有空再做","趁年輕就要拚"的話,才不是金科玉律。當然,這也包括我。於是我開始變的嘮叨,跟一些說著"這我有空再做","趁年輕就要拚"的人,重複說著"借的東西是要還的"的話。
年輕並不是本錢。一些事情只是延後發生。至於能延後多久,就看個人的努力了。
Wednesday, May 22, 2024
老房子
有人的地方,就有房子。能夠經過時間考驗,得以保存下來的老房子,就有讓後人欣賞,學習的價值。
房子大多是就地取材建成的。一開始,人們總是使用身邊或附近可以取得的材料構建房子。茅草,泥巴,木材,石頭,就像三隻小豬的故事一樣,隨著時代跟生存條件的改變,能夠承受考驗,而依然挺立的房子,就會成為當時的主流,成為其他人追逐模仿的對象。
有人說房子也需要人氣,有人在裡面認真生活才不會壞。說的真好。有時在一些老城鎮閒逛,看著老房子們,因為要吸引旅客前來拜訪,許多國家都有保存文物的規定,外牆需要維持原狀。老房子的內部結構大多老舊,在裡面生活並不方便,加上隨著人們因為種種原因,慢慢移到新城區居住。老城區還是逐漸失去了他們的光彩。
有人也說,房子的故事才是它的靈魂,或者說有故事的房子就有靈魂。旅客聽著導遊說著房子的故事,看著房子也似乎活了起來。不管是曾經住在裡頭的名人,甚至是為了一些原因而構建的設計(在歐洲有防止馬車碰撞的石頭屋角,在日本有不讓動物排泄物損壞房子的犬矢來),也能讓人會心一笑。
老屋新建一直是個熱門話題。如果能夠沿用老房子的價值(原材料或著大結構),加上符合現在居住的需求(更新管線),老屋就能翻身,延續它的生命,老屋的故事也能繼續寫下去。我們的房子,從原來的屋主算起,也有近70年了。外面的植物,裡頭的一些建材,隔間,算算也比我們年紀還大。經由老屋新建,這間房子也能夠隨著我們一起慢慢變老,真好。
有故事的生活就有光彩,老房子也是一樣。
Tuesday, May 21, 2024
都更
前幾天路上看到幾戶人家拉起"我要都更"的紅布條。有些感慨。
大多數人對都更是歡迎的。畢竟是舊換新,完成後有新房子住。如果投入金額足夠,還可能換回不只一戶的房子。如果是私人建構,房子也能夠盡量調整到滿意的大小。
可惜對辛苦了一輩子,就只有這間屋子的人,都更是件煎熬的事。在屋子重建期間,尋找臨時居住的地方居住,就是件不容易的事。一位朋友好不容易找到一間能夠臨時居住的屋子,卻發現隔壁的人在抽大麻,要再尋找地方搬遷,又實在沒精力做了。於是在痛苦中,等待重建的完成。
對不願意搬遷,或缺乏資金的人,都更是個夢想。他們大多被稱為釘子戶。排除萬難勉強完成的建案,釘子戶們也多是被嘲弄的對象。其實釘子戶們,也不願意被稱為釘子戶的,實在是不得已啊。
甚至像新加坡,政府公寓有著完善的搬遷升級補助,還是有些人不願意接受搬遷升級方案。更別說其他國家了。
"我要都更",是快樂與痛苦並存的一個過程。
Sunday, May 19, 2024
誰會想到在客廳裡點爆竹
這也算是文明病了。
許多地方以汙染,可能造成火災,受傷等等理由,禁止私下販賣,購買,以及燃放爆竹。很多人可能一輩子沒碰過或玩過爆竹,甚至玩玩仙女火花棒。於是一些誇張,離譜的行為就發生了。
有一天開車時,聽著電台的人說了這件事。一對男女朋友買了一個大爆竹,想玩又怕被抓,於是決定在家裡客廳點爆竹。又覺得要近距離觀賞,於是兩人就坐在爆竹前來點,為了不被鄰居聽到爆炸聲,門窗也都關上。跟之前提過的香水瓦斯爆炸一般,大爆竹在密閉空間的爆炸威力,把兩位想試試爆竹的男女朋友,炸的全身重度灼傷,送醫急救。
現在跟人說起這件事,所有人都以為我在開玩笑。不知道多年以後,會不會連爆竹是什麼,都得去圖書館或google查看詢問。
這也許是文明,或者所謂進步的悲哀吧。
Friday, May 17, 2024
過猶不及都不好 - 都是律師害的
律師都很厲害,尤其是美國的律師更是惡名昭彰。
一句"你麥當勞的咖啡比較燙",就讓麥當勞付出50萬美金的個人賠償。快餐漢堡店(好像也是麥當勞)也為了他們酸黃瓜付出代價,這些都是律師翻雲覆雨的本事。因此商家對產品的警示標誌,像是不要錢的四處貼。深怕哪一天被說"我看不到產品的警示標誌",而被告上法庭。
嬰兒床是一個出了名的不幸事件。當小孩在嬰兒床上歡快的蹦跳,嬰兒床卻因為裝置鬆脫而收起來,小孩因而受到嬰兒床架的夾擊,而喪失生命。於是律師上場,一句"嬰兒床鎖定關節沒有警示標誌",成功讓商家付出賠償。
老實說現在警告標語實在太氾濫了,導致消費者沒有仔細閱讀,反而忽略真正重要的警告內容,甚至產生厭惡感。於是銷售員的話術仍然奏效,"有人幫我看過細節",讓消費者信任產品,甚至做出不可思議的行為。
一位婦人聽信了銷售員的話術,買了一大桶(5加侖)的香水當芳香劑來用。依照銷售員的說法,一次性的全部使用在家裡。關上門窗外出,讓香水悶上個幾小時。回來時進門開燈產生火花,大量香水裡含的酒精,造成了瓦斯爆炸,婦人全身重度灼傷送醫急救。於是律師再度粉墨登場。
在資訊爆炸的現在,一些理性的想法還是必須的。不管是看到的,或者是聽到的,經過大腦過濾一下比較好。不是任何事都需要照單全收的。
Wednesday, May 15, 2024
跟松鼠的鬥智
說起在家附近活動的這一窩松鼠,不說別人,我們已經吃了不少苦頭。
牠們雜食,不挑嘴的特性,在這一窩松鼠表現無遺。院子裡種的植物,或多或少都被牠們光顧過。如果被吃光就算了(例如球莖類植物),一些只是試吃的,則是可惡極了。我們從沒機會看見竹筍(牠們甚至有啃食竹子,以致竹子死亡的紀錄),更不用說櫻桃(顏色從紅轉黑色,就是我們跟那些櫻桃的最後一面),楓樹的花也不介意(直接啃食到不再長新葉發新枝),我們種的甜椒,就在松鼠們不斷的試吃下而往生了。檸檬有時也會是試吃的對象,還好我們只是種來榨汁,要不然看著坑坑洞洞的檸檬,真會心痛不已。
我們對松鼠們算是用盡手段了。一般的恐嚇,對牠們根本沒用。牠們興致高的時候,就跟我們玩起追趕遊戲,反正我們跑不贏牠們。勢在必得的時候,就停在我們搆不到的地方,等我們放棄回屋裡後,再回來繼續享用美食。塑膠網,鐵絲欄杆,牠們也能暴力破解。我們也看過松鼠們,戲弄鄰居被拴住的狗,看著狗暴衝,卻被狗鍊拉回時,對那些松鼠的不滿真是升到極點。
我們只看過松鼠為了躲避貓的追趕,稍微拼命一下,不過好像很快也就沒威脅性了。牠們面對烏鴉們,居然也能有來有往。
對這窩松鼠,真是服氣了。只要牠們發善心留下一些,讓我們可以收成,就算了吧。
Tuesday, May 14, 2024
不太靈光的松鼠
老實說,這件事松鼠算是被逼做的。
在家附近活動的松鼠一家,原來是居住在鄰居家後院的橄欖樹上的。一天鄰居把橄欖樹整修了一番,松鼠們感受到了危機感,於是決定搬家。我們無意中注意到,這窩松鼠選了另一個鄰居的楓樹搭巢。
楓樹上沒有樹洞,所以需要築巢。我們看著松鼠在樹枝分叉處,築了一個球形的巢。遠處看來像是一個細枝,松針,和樹葉組成,黑糊糊的一個球。我們看著松鼠們的新家,衷心覺得這新家大概很快就得放棄。楓樹不是常綠樹,尤其是冬天葉子掉光後,松鼠們就得喝西北風了。
果不其然。楓樹入秋後,葉子變黃,脫落。入冬後,看著松鼠的屋子,在光禿禿的楓樹上受著風吹雨打。我們笑看著這窩松鼠很快就搬回橄欖樹住了,還是搭了一個黑糊糊的巢。畢竟橄欖樹是常綠樹,雖然修剪過單薄了些,還是能夠遮風躲雨的。
這次松鼠選楓樹築巢,做得有些不靈光。經過這次事件後,我們應該不會看到這窩松鼠再回楓樹居住了。
經一事長一智,動物應該也是一樣。
Monday, May 13, 2024
電工松鼠
Saturday, May 11, 2024
人也會做傻事的
Friday, May 10, 2024
傳統壽司店
現在比較常看到的壽司店是無菜單料理店 - Omakase。師傅提供固定的食物,從前菜,生魚片,握壽司,甜點,大家吃的都一樣。所謂無菜單,只不過是食客不知道今天會吃到什麼食物罷了。由於食客的特殊需求,餐廳一般會準備一些替代食物。除此之外,同一天用餐的人就會吃著相同的菜。師傅會介紹食材,推薦搭配的酒,除此之外食客跟師傅的交流實在不多。
由於餐廳提供固定的食材,食物一般會事先準備,切好,擺盤。其實這個做法,對生魚片的鮮度損害很大。我們看著一早就準備好擺好盤的食物,覺得十分可惜。
我們很珍惜,現在還看得到一些傳統的壽司店。一進店裡,會看到卡布里生魚片冷藏冰箱,展示著今天食客可以選擇的食材,有些壽司店也會另外寫上今天的推薦食材,吸引食客來選用。再來也是傳統的壽司店最令人珍惜的一件事,跟師傅的交流。在傳統的壽司店,食客跟師傅的交流,有時是超越食物本身的。從日常生活的經驗,工作的甘苦,什麼都可以談,什麼都可以聊。食客跟師傅,在這個時候,更像是朋友。
在傳統的壽司店,食物一定是訂單下了才開始準備。在傳統的壽司店,坐壽司吧台是必須的,如此才能享受搖滾區的樂趣。看著師傅準備著食物是一種樂趣。有時看著並不是原來指定的食物,也會因為"看起來不錯"而加訂。在傳統的壽司店,很考驗師傅的技巧,不,不只是刀工。壽司師傅在談話中,引導著食客嘗試著不同的食材,觀察著食客的反應,從此知道如何準備合適的食物,有時從他們的秘密冰箱,拿出一些令人驚喜的食材,總之是要讓食客有個美好的一餐。
Tuesday, May 7, 2024
一個尷尬的時刻 - 巢裡跟外面都有蛋
陪媽媽去醫院復健,看到這個有趣的情況。
先是注意到在孵蛋的鳥,不知為何,忽然起身,走向另一側,露出巢裡的蛋。
Sunday, May 5, 2024
開胃小點 - 廚師的另一個戰場
開胃小點,起源自法國「新料理」(nouvelle cuisine)時代,餐前點心的方式也起了變化,從簡單的橄欖小盤變成了結合數項烹飪技巧的精緻小點。
相較於主餐,開胃小點多是小口菜式,廚師們在食具,食材,擺盤,有著更多的揮灑空間,能够展示他們的烹飪技巧。可以喚起食客的食慾,有助於期待品嚐接下來要吃的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