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的創作都強調靈感。
新世紀音樂大師喜多郎,從為NHK紀錄片絲綢之路作曲而聲名大噪,之後持續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。他說他並沒有受過正規音樂訓練,而是信任自己的耳朵和感覺,經由靈感的觸發來創作。他也說他的音樂是他寫的,但不是他作的。
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。一次我作為一位長輩追思會的司儀,而準備需要的稿子。開始時腦子一片空白,是在聽了五月天的隱形的紀念,以及陳奕迅的好久不見之後,有了一些感觸,稿子於是開始成形。
我太太常問我,平時看我寫作挺快,為什麼寫個卡片,卻往往卡殼,最後千篇一律,草草幾句收尾。我覺得如果創作是一份工作,尤其是重複的工作,時間和生活的壓力,會迫使創作的人無法順利創作,越急越沒有靈感。是的,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情況就會出現。天才音樂家如羅西尼以及董尼采第,也有被催樂譜的人陪伴逼迫著完成作曲的窘狀。
現在影音網站的創作人,為了創作而製造情節,於是造假的情況時有所聞。創作的人,相信也都希望能像喜多郎一樣,需要創作時,靈感一來,作品泉湧而出。現實(或者是群眾壓力)是壓垮創作的稻草,在需要時間內完成製作的最高原則下,創作就會參差不齊了。
有時回來看看舊的創作,也是個好方法。溫故知新,能夠觸動新的靈感。有時則是會看到一些能夠更動改進的部分,讓舊的創作看起來更好。老歌新唱也是相同的道理。
創作人難免為賦新辭強說愁,但如果能溫故知新,就能夠在創作路上繼續前進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