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慧,對智慧財產跟個人隱私,造成了不小的衝擊。老實說,從人們開始把資料放到網路上,類似的爭論從來就沒停過。公開以及私人資訊的區隔認定,有時只是一線之隔,或者是在法院裡,律師的一句主張。
是的,注入的資料越多,人工智慧就會因為知識面的成長,變得更聰明,進而能夠進入自我成長的階段。在受訓的流程中,難免有受爭議的資料注入。訓練資料不見得會是系統成熟後,對應使用者的諮詢,所使用的資源。這也是AI 廠商們用以迴避智慧財產跟個人隱私爭論,所用的論調。
虛擬實境,是人工智慧另一個有趣的話題。藉由虛擬實境,一些會花費時間和資源的研究以及實驗,可以使用虛擬實境的環境完成,是科技研究的一大福音。許多人也把虛擬實境,當成自己體驗不同生活的一種方式。看著許多人紛紛創造虛擬化身,在穿越到不同身分以及環境中,玩的不亦樂乎。
當這些原來被認為是輔助,是休閒玩樂的工具,慢慢深入人們的生活,會對人們自己有什麼影響呢?大老闆們已經讓我們知道。臉書老闆已經放話,人工智慧能夠取代中階以下的工程師,臉書也趁機裁員(美其名是基於績效考績的考量)。老實說,現在的人工智慧能力,只能做出大綱框架,細節的修改,還是需要人們花時間來修正完善的。人工智慧發展的陣痛期,很不幸會由所有人們共同承擔。大老闆們犧牲了生產效率(也許大老闆們認為運用科技效率應該提升,外加節省人事成本的好處,而底下的人,為了顧全自己的飯碗,未必會讓老闆知道,他們為了完善人工智慧製作的框架,額外花費的時間以及精力),人工智慧取代了金字塔中低層的人力,這些人可要想辦法適應了。
不管科技如何進步,人們使用者的角色應該不能改變的。如果有一天,人們從使用者,變成依賴者時,那就真的需要擔心了。到那時候,金庸小說裡失心瘋的歐陽鋒,科技電影裡人和虛擬化身們,甚至成龍在電影裡,喊出的”我是誰”,在無法分辨真身和化身時,就會真實上演。
更有甚者,如果人類創造的科技,凌駕於人類之上,人們對科技,從使用者轉化為依賴者,那在科技電影裡,人類和科技,主從關係的轉換,就會發生了。我雖然不介意人生的大綱框架有人,或科技的助力幫忙規劃,人生的路,畢竟應該是自己來走的。
悲觀的我,覺得人類和科技的主從對換無法避免,樂觀的我,衷心希望我不是被主從對換的其中一位。人生,還是應該自己來度過的。如同控制論之父維納在”人有人的用處”所說,如果我們不去追問和思考”要做什麼”,而是任由機器和機器的設計者把我們嵌入到生產流水線上,那麼人也就變成了機器的一部分。是很有道理的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