鴨川的白天跟晚上有著不同的風味,這裡要談的,只有白天能夠體會,好吧,比較安全。
1983年,京都市在鴨川上幾處地區,放置了一些可以供人們跨越鴨川的石頭,日本人稱呼它們為飛石,有人稱之為跳跳石,踏腳石,或步橋。現在想想,其實飛石還挺貼切。因為人們需要跨大步走過這些石頭,有些石頭,甚至得助跑一下,才能從一個石頭,跳到另一個石頭。
我們從京都三條開始,往北試著找到這些飛石。找到了,就下去走走,證明我們還沒老,哈哈。在石頭間助跑跳躍就算了,旅行中受傷是我們盡量要避免的。
當初京都市設立這些混凝土塊的飛石是各種形狀的混凝土塊,飛石有著不同的形狀,有四方形的,烏龜的,飛鳥的,船形的,三角形的(哈哈,這個沒找到)。其主要目的是穩定河床,次要作用是當水位低時讓人們渡河。飛石在鴨川(在高野川我們也看到一處飛石,可是我們已經又餓又累,去找吃的了,哈哈)不同區域,也提供那一帶居民不同的便利,通勤的便利(可以抄捷徑),住宅區提供比較便利的購物路線,也提供了親子(也包括毛小孩們)活動環境,好處不少。
很難想像,飛石當初剛放置好時,曾經遭到批評,宣稱這些飛石破壞了鴨川的景觀。這麼多年過去,這些飛石融入了京都人的日常生活,飛石成了鴨川的一個景點,電影或連續劇到京都取景必須收錄的鏡頭畫面,也成了遊客們的美好記憶。
鴨川上的飛石,是造訪京都必須納入的行程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