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une 27, 2025

美國的小費文化

聽說加拿大也是如此,因為我住在美國,我就針對美國的觀察來說說吧。

小費,有些地方成為服務費(不過金額不見得會分配到員工身上),是顧客對服務品質的的回饋。各地有不同的消費文化,有完全不收的(例如日本),有收散錢銅板的(例如歐洲),有固定比例的(例如一些歐洲地區,以及台灣),有完全自由心證,但是有潛規則的(例如美國,加拿大(聽說))。

在美國,因為餐廳要控制花費,於是把許多應該由餐廳提供的部分,例如員工的醫療保險,餐廳的暖氣(這個真的很扯,不過我們真的遇上過),員工的薪水(拿小費來貼補員工生活所需,原來我還會同情餐廳員工的低底薪,後來發現餐廳運用政治力來維持低底薪後,就覺得這就太過分了),毫不留情的轉嫁到消費者身上。

更有甚者。其他地方的小費,要不是給些零錢,要不限制在小數目(10%),美國的小費的潛規則可不是這樣。從原來的10-15%,表現好的20%,好不留情的提升到至少20%,有些還有25-30%的。從原來的自由心證,到現在沒給夠會被白眼的(在這裡還有現場收盤子時,毫不避諱的抱怨小費給少了的)。

我不是個小氣的人,可是我也不願意被潛規則綁住。小費本來就是顯現顧客的滿意程度,不是一個必須要付出的的固定金額。如果變成一個形式,那只會讓人遠離餐廳。這並不是所有人,包括餐廳,裡頭的員工,和消費者,所期待的發展方向。

可惜,美國的小費文化,似乎要到竭澤而漁,餐廳都沒有人要上門時,才會有所改變。衷心希望,一些認真負責的餐廳,別被小費文化給連累了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