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une 27, 2025

美國的小費文化

聽說加拿大也是如此,因為我住在美國,我就針對美國的觀察來說說吧。

小費,有些地方成為服務費(不過金額不見得會分配到員工身上),是顧客對服務品質的的回饋。各地有不同的消費文化,有完全不收的(例如日本),有收散錢銅板的(例如歐洲),有固定比例的(例如一些歐洲地區,以及台灣),有完全自由心證,但是有潛規則的(例如美國,加拿大(聽說))。

在美國,因為餐廳要控制花費,於是把許多應該由餐廳提供的部分,例如員工的醫療保險,餐廳的暖氣(這個真的很扯,不過我們真的遇上過),員工的薪水(拿小費來貼補員工生活所需,原來我還會同情餐廳員工的低底薪,後來發現餐廳運用政治力來維持低底薪後,就覺得這就太過分了),毫不留情的轉嫁到消費者身上。

更有甚者。其他地方的小費,要不是給些零錢,要不限制在小數目(10%),美國的小費的潛規則可不是這樣。從原來的10-15%,表現好的20%,好不留情的提升到至少20%,有些還有25-30%的。從原來的自由心證,到現在沒給夠會被白眼的(在這裡還有現場收盤子時,毫不避諱的抱怨小費給少了的)。

我不是個小氣的人,可是我也不願意被潛規則綁住。小費本來就是顯現顧客的滿意程度,不是一個必須要付出的的固定金額。如果變成一個形式,那只會讓人遠離餐廳。這並不是所有人,包括餐廳,裡頭的員工,和消費者,所期待的發展方向。

可惜,美國的小費文化,似乎要到竭澤而漁,餐廳都沒有人要上門時,才會有所改變。衷心希望,一些認真負責的餐廳,別被小費文化給連累了。

Tuesday, June 24, 2025

同理心

心經有云,受想行識。

也許是在外工作的原因,對於都是在外打拼的打工仔,其實是很能起共鳴的。

提起年底員工評比時,老婆會半開玩笑的說我就會做爛好人,我不同意。出來打工,總希望能得到肯定,一個好的評比,甚至因而能夠升職加薪,總是會令人高興的。主管的職責,是讓自己的下屬與時俱進。團隊的成功,遠比個人的成功更好。

老實說,成為團隊裡的明星或者英雄,除了能力和其他同事的差距以外,有時也是形勢所然,不得不為的。結果就是所有人在旁邊看戲,自己累得半死,不划算的。明星或者英雄的誕生,需要做出相對應的犧牲,或是人際關係,或是個人或家庭時間,端看個人的選擇。總之,明星或者是英雄,值得讚揚,但是不值得鼓勵。

我不是鼓勵平頭主義。相反的,在合理的範圍內,我鼓勵打工仔們拿出符合他們薪資所得的努力去工作,做出他們領了薪水應該完成的成果。隨著薪資的成長,責任以及義務也與日俱增。

擔任考核官時,我也跟來應試的學員們說過,考核官的職責,是協助學員成功過關,不是要讓學員失敗。自己也是經歷了相同的過程成長的,將心比心,我對考核官的角色,有著我自己的看法。

如同我父親在世時說的,”大家賺的都是辛苦錢”。對於打工仔們,只要是正經的為生活打拼,不論職業,不論身份高低,都應得到他們應得到的尊重。


Friday, June 6, 2025

錢不是萬能的,那沒有錢的時候呢

有人說,有錢並非萬能,沒錢萬萬不能。

人的適應能力很強,幾次能在物競天擇的競爭下獲勝。也是競爭的天性,人群裡也能看見爭先恐後。也是這相互比較的心態,在所謂公平的架構下,以錢幣來衡量價值的經濟架構於是創建起來。

有人說,錢沒有人在嫌少,真是一針見血。自從錢被創造後,不幸的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公平,錢本身也不可避免的被帶進競爭中。一句,我比你有錢,就足以挑起許多不愉快,甚至爭執。

對於錢沒有一些心思是不可能的。錢本身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生,錢只要夠用就好,如何定義這夠用,也是煞費心思。父親還在世時,幾次看著父親絞盡腦汁,想盡辦法,東湊西湊,滿足家裡所有人的需求。真的,沒錢,跟不夠錢,是相同意思。

人總有慾望,如何在花適當的錢達到慾望的滿足,是一輩子的功課。


Tuesday, June 3, 2025

助手席

開車的人都不喜歡有後座司機在後面指指點點,後座司機長久以來也一直獨自承擔罵名。其實助手席(駕駛旁邊的座位)的名聲也不太好。更危險的是,助手席是能碰觸到駕駛,進而影響車子的行進的。

助手席因為能看到路況,對駕駛的反應也比較直接。我之前的同事就是因為助手席插手,險些成為悲劇的受害者。一天他跟他父親一起出門,他父親坐在助手座。我的同事要閃躲車輛轉動方向盤,他的父親關心則亂,伸手在方向盤多拉了一把,車子於是失控滑下斜坡,還好車子順利停下。

當助手席也兼做導航時,那情況會更為複雜。導航時,助手席會更加關注路況,反應有時會更加強烈,當駕駛因為路況已經神經緊繃時,助手席的過度會造成反效果。一次在箱根時,因為是山路,道路狹窄,加上路途彎曲,太太已經開車開得心驚膽顫。加上我的示警,弄得兩人都精神緊繃的,那兩天的行程真不好過。

將心比心,下次老婆大人坐我開的車時,還是小心開比較好。免得老婆坐助手席緊張兮兮的。